在北京东城的脉络深处,在群众的柴米油盐之间,那些看似微小的矛盾纠纷,往往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。7月24日,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矛盾纠纷化解中心——“祈和驿站”正式揭牌启用。这不仅是基层警务机制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突破,更是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、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的生动体现。
用一杯热茶,迎来一次心平气和的对话
“我真不是不讲理,可天天半夜被闹铃吵醒,谁都忍不了!”“她先用震楼器报复的,我哪还能睡安生?”
这场因“闹铃”和“震楼器”而引发的邻里纠纷,曾让东城区广渠门北里的居民陷入情绪对峙的困局。直到社区民警上门,听清每一方的委屈、理顺每一段矛盾、厘清每一条法律红线,最终双方愿意坐下来,话一摊开,心也就不再堵着。矛盾解了,邻里和了。
类似的“心结”,在东城公安的工作中屡见不鲜。在天坛派出所,一名老人因乘车琐事起纠纷,民警通过走访查找、耐心调解促成赔偿与和解,老人事后专程送来锦旗表达感激;东华门派出所的民警则为一对因“流浪猫窝”争执不休的邻居“搬家”清理、回访跟进,换来了邻里间的理解与尊重。而“祈和驿站”的诞生,正是源于对这些“琐碎却关键”的细节洞察。
“祈和驿站”的院落雅致宁静,几处绿植错落有致,屋内布置温馨柔和,调解桌一隅茶香袅袅。没有高声厉语,只有平和交流。将群众请进院中,让情绪先“凉一凉”,再释法说理,原本激烈的对抗情绪也慢慢沉了下来。
“调解的场所变了,调解的氛围就变了。”负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民警袁菁说。
“解事结”,更“化心结”
“我们不是只解决一件事,而是解决背后的情绪与信任。”这是“祈和驿站”的价值所在。去年以来,东城公安创新推出“四个好”执法标准、信访工作“四三三”工作法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“三步曲”等系列机制做法,探索建立起“祈和驿站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。
与传统调解室相比,“祈和驿站”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升级,更是基层治理理念的创新,它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前移,做到诉求“最多跑一地”,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通过“常驻制+轮驻制+随驻制”的灵活机制,坚持“预防在前、调解优先、运用法治、就地解决”,依托公检法司等多元主体的合力参与,“祈和驿站”从“一件事”的个案化解,到“一类事”的规律总结,再到“整体机制”的优化提升,正在逐步构建具有首都核心区特色的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模式。
“不是简单地解决一桩纠纷,而是用法律化解情绪、重建信任。”这是东城公安推进矛盾纠纷法治化的核心理念。
东城公安坚持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面纳入法治轨道,通过明确职责边界、规范流转流程,推动各类矛盾依法依规解决,做到件件有章可循、事事有人负责,让群众在制度中看到公正、在法治中感到安心。
与此同时,东城公安强化普法宣传和法治引导,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“遇事找法、解决靠法”的思维习惯,信访工作也加快走上法治化轨道,从受理到办理再到监督问责,环环相扣,法理并行,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制度内、化解在萌芽中。
一条法治路径股市配资开户,既疏导矛盾,也温润人心,东城公安正以法治之力筑牢基层治理的“心防线”。
赢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